当前位置:首页 >> 经验交流·他山之石 >> 正文
南方都市报:“信访改革不是自我削权而是归位”
发布人:admin  来源:中共宿州市委宿州市人民政府信访局  发布日期:2015年08月05日

信访改革厘清信访工作职责边界

        长期以来,“信访是个筐,什么都往里装”,让信访工作引发诸多争议,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,完善和改革信访工作制度,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,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。

       两年来,各项信访改革渐次铺开,逐渐走到关键节点。

        此次改革的突破口是厘清信访的职责边界,为信访工作“瘦身”:应该地方管的北京不再受理,应该法院管的信访局不再受理,应该到责任部门行政复议、仲裁的也逐渐剥离出去。

        这是一场自我削权的改革吗?“不是削权,是归位”,多位国家信访局和地方信访部门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:这次改革其实是回归《信访条例》对信访工作的定位。改革行进中,有的地方积极探索,也有的地方遇到困惑和阻力。对此,国务院副秘书长、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鼓励信访干部“只要有利于做好信访工作的,都可以尝试”。

        信访工作开始“瘦身”

        信访究竟是个什么工作?“信访是点点滴滴的小事、琐事、烦事,老百姓有了困难,就找我们”,山西晋城陵川县信访局局长郎富淋做信访工作16年,大大小小几乎什么事儿都受理过,孩子丢了、夫妻吵架,房子被拆,家人被判刑,都来找信访局解决。

        “在老百姓心目中,信访局好像权力特别大”,东部某省信访局一位负责人向南都记者感叹,省政府、法院、人大的楼紧挨着,但群众都堵政府大门,觉得管用。在他看来,这些年信访工作受到的争议,很多是因为大包大揽,管了不该管的事,“结果只能是管不好”。

        其中最棘手的,就是涉法涉诉信访,尤其是法院已经终审判决的事项,本应终结,却“倒流”进入信访渠道,成为“钉子案”。

      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,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作为当年重点工作之一,信访改革也由此启动。去年3月,中办、国办联合发文,明确实施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。

        这意味着,此轮改革中,信访部门不仅要啃“硬骨头”,还要“做减法”,将过去伸得过长的手收回来。舒晓琴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,信访部门不能超越法定职责,越俎代庖。

        南都记者了解到,当前,国家信访局正按照“法定职责必须为、法无授权不可为”的要求,根据《信访条例》等法规制度,列出自身责任清单,目的就是厘清信访工作边界。

        扭转“倒置”的信访秩序

       信访改革不只做减法,也做加法,网上信访和实地督查,就是改革中两项加码的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 尽管《信访条例》明确规定,信访工作的原则是“属地管理、分级负责,谁主管、谁负责”,但很多老百姓“信上不信下”,千里迢迢跑到北京告状,而信访问题的解决最终要回到当地,回到直接责任部门。

        为扭转这一“倒置”的信访秩序,国家信访局启动依法逐级走访改革,去年5月开始不再受理越级上访,但信访秩序并没有“立竿见影”好转,“老百姓还需要时间接受”。

        网上信访改革,被认为是扭转信访秩序更为治本之策,关乎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成败。

        据国家信访局的数字显示,网上信访正逐步成为信访主渠道,目前全国网上信访量已占信访总量的43.6%,分别超过来信、来访数量,其中超过1/3的省份网上信访已占一半以上。

        与这两项改革相配套,国家信访局加大了实地督查力度,今年已完成3批督查,重点选择群众评价不满意的网上信访事项,还增加对逐级走访办理程序的督查。“这些措施如果长期坚持下去,中国的信访形势会改观”,郎富淋认为。

        调整信访考核“杠杆”

        信访考核也是此轮改革的关键一环,考核调整后,将重点放在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、按期办理率和群众满意率上,试图纠正一些地方过度考核的做法。

        其中最受关注的,莫过于取消“信访排名”,对各地进京上访数量改为“点对点”通报。多地信访部门负责人对南都记者表示,信访排名取消后,压力有所减轻,但还是不小,且会往下传递,层层加码,基层干部仍为此疲于奔命,有的甚至过年过节也不得不守在北京。

        但也有信访干部透露,信访排名取消后,有的省份进京上访数量翻倍增长,假如全国2000多个县每天有1人进京上访,就有2000多人,其中若10%有过激行为,就有200多人,后果不堪设想,因此“从大局考虑”,这项考核指标暂不宜取消。

        此外,“非正常上访”仍是一些地方综治考核的“一票否决”事项,耗费基层政府大量工作精力,福建一名镇长对南都记者坦言,有时为此不得不妥协,突破政策底线满足信访人的不合理诉求,甚至“花钱买平安”,“表面看绩效考评上去了,实际上却带来更多隐患,甚至让信访工作恶性循环”。

        江苏省信访局一名负责人指出,“非访”在信访条例上并没有规定,但在现实工作中却是“压倒一切的任务”,把信访“妖魔化”,甚至导致信访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走向恶化,但其实“非访”不是信访的本职工作,真是“耕了别人的田、荒了自己的地”。

        改革实施要防“走样”

        在一些信访干部看来,信访改革两年来已初见成效,但一些改革的步子还没有迈得很实,比如来信、来访没有完整录入网上信访信息系统,信访事项办理过程和处理结果的公开透明也随之打折扣。

        值得关注的是,一些改革在执行中“变样”,比如有的基层信访部门为防止信访“上行”,不出具受理告知书,导致原本逐级走访的信访人变为“越级上访”。

        而此次改革最核心的厘清信访职能边界问题,也尚在艰难推进。一些人担心,涉法涉诉信访从信访部门交出去后,法院能不能接得住,会不会“两不管”引发新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 信访与公安部门的合作协调也待加强。有地方信访部门人士向南都记者提到,出现堵政府大门、群访等事件时,地方党政“一把手”往往首先给信访局长打电话,甚至本应由公安机关处理的涉嫌违法的非访行为,公安机关怕惹事担责,反而给信访部门打电话让其处理,这让信访部门很难办。

        信访的角色定位,信访部门究竟应该强化还是弱化等问题,也一直存在争议。有观点认为,信访应当作为法律救济之外的行政救济补充,信访改革非信访部门一家能够独立完成,而是关系到不同部门职责的重新划分,以及整个社会治理结构的完善。

(南方都市报,记者  商西  程姝雯)